播音主持專業的考生,將來是要走向電視節目的,如果有讀錯字音的事情發生,也是很令人尷尬的,而且容易成為一種笑柄,下面小編整理了播音主持常讀錯易讀錯的字音大全,希望能夠對考生有所幫助。
1、第四聲錯讀成第三聲
這個主要是北方方言口音以及根據北方方言口音演化而來的臺灣國語讀音:
比“較”(錯讀作“腳”);
“檔”案(錯讀作“黨”);
圍“繞”(錯讀作“擾”);
不“亞”于(錯讀作“雅”);
“暫”時(錯讀作“攢”);
“混”亂(錯讀成第三聲,沒有這個音的字),
“復”雜(錯讀作“斧”)。
然而,沒有人會把“復習功課”說成“斧習功課”吧!也很少有人把“亞軍”說成“雅軍”吧!
2、第四聲錯讀成第一聲
這個主要是南方方言特別是上海方言的誤導:
“挫”折(錯讀成“搓”);
內“疚”(錯讀成“究”);
“咎”由自?。ㄥe讀成“究”)【“疚”和“咎”,很可能與“追究”的“究”字弄混了】;
“框”架(錯讀成“匡”);
“肖”像(錯讀成“消”);
號“召”(錯讀成“招”)。
【甚至有不少初中生會把“按照”讀成“安照”!】
3、第四聲錯讀成第二聲
這個絕對是上海方言誤導:
打“烊”(錯讀成“洋”,而其實這個詞本就來自上海方言,在上??谝衾锼粽{接近“洋”);
“媚”俗(錯讀成“眉”);
友“誼”(錯讀成“移”,這個錯誤簡直是太多了);
“徇”私枉法(錯讀成“尋”,可能把“徇”和“循”搞混了)。
4、第三聲錯讀成第二聲
這個主要是早期演員表演臺詞時有的演員為了說臺詞順溜、不拖腔,養成的強行把第三聲發成第二聲以加快說話速度的毛病,也就是“戲曲腔”惹的禍:
“脊髓”(兩個字都是第三聲,但如今有人兩個字都讀第二聲,也有人“脊”發對了?!八琛币琅f錯誤地發第二聲);
“骨”頭(錯讀成第二聲,當年話劇臺詞“硬骨頭六連”發的就是第二聲,好像比第三聲聽著更順溜);
“靡靡”之音(錯讀成“迷”)。
5、第三聲錯讀成第一聲
這個沒有方言因素,純粹是讀半邊以訛傳訛:
成就“斐”然(錯讀成“非”)【“斐”這個字用作人名特別多,經常被讀錯音,大概覺得“斐”讀成第三聲類似“匪”,不好聽?】;
硝酸“銨”(錯讀成“安”)。
“侮”辱【錯讀成“污”。估計很多人對“侮辱”和“污蔑”的各自區別也不清楚,】
6、第三聲錯讀成第四聲
這個很罕見,大概是個別演員讀錯了導致了以訛傳訛:
潔“癖”(錯讀成“屁”,可能是根據“辟”的音想當然發揮的?或者覺得讀成“屁”更鏗鏘悅耳?);
卑“鄙”(錯讀成“必”,同理“鄙人”很多演員讀成“敝人”。
其實,古漢語里“鄙”指人的謙稱,“敝”指方位的謙稱,怎可混淆?“鄙人”和“敝處”才是正確用法)
7、第二聲錯讀成第三聲
這個明顯是南方尤其上海方言的誤導:
“潛”力(錯讀成“淺”);
嚴“懲”不貸(錯讀成“逞”)。
8、第二聲錯讀成第一聲
這個是北方方言的誤導:
“卓”越(錯讀成“桌”)。而且“卓”和“桌”寫法類似,因此不分南北大量的人讀錯。
“嘮”叨(錯讀成“撈”)。
9、第一聲錯讀成第四聲
這個仍舊是“戲曲腔”,把第一聲的字在舞臺上大聲讀成第四聲,會顯得很響亮:
“氛”圍(錯讀成“憤”);
一“塌”糊涂(錯讀成“踏”);
“憎”恨(錯讀成第四聲)。
10、第一聲錯讀成第三聲
這個是北方方言的誤導:
“緋”聞(錯讀成“匪”;看來,“緋”和“斐”這兩個字很多人永遠搞不清了);
揚“戈”(錯讀成“葛”);“脂”肪(錯讀成“指”)。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播音主持常錯字音匯總,可能我們平時讀錯一個字看起似乎沒有什么,但是作為一個播音主持錯一個字是非常嚴重的現象。常聽多練,反復練習,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理想的效果。